广告
他一生笃志,胸怀赤子之心,带着雄厚科学造诣,突破封锁艰难返回挚爱的祖国,将丰功伟绩镌刻在我国的国防现代化事业中; 他一生勤勉,甘于朴素生活,带着对祖国的无限忠诚,不断挑战科学的高峰,用淡泊名利彰显了一名知识分子的松筠之节; 他一生传奇,成就卓著,荣誉无数,国人引其为科学的骄子、民族的脊梁、人民的典范。 2009年10月31日,钱学森逝世。 今天我们再次缅怀他的精神,与师生、与您、与所有人共勉! 钱学森一生做人有四条原则:不题词、不为人写序、不出席应景活动、不接受媒体采访。但令人惊诧并颇感荣耀的是,他一生先后在1956年、1957年及1962年三次为华东航空学院(以下简称“华航”)、西安航空学院和西北工业大学师生题词,给予学校殷切的关怀和极大的鼓舞。 “理论和实践的统一”——西工大的宝贵财富 1956年5月,钱老为华东航空学院青年团题词 钱老在原交通大学读书时,目睹了日军轰炸,种下了航空报国的志向,从铁道机械工程改学航空工程。在1955年艰难回国后,他就一直关注着航空事业发展,对由原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的航空工程系合并而成的华航也非常关注。1956年5月1日,钱老题词鼓励华航师生要“努力钻研航空理论和技术,以结合实际,要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他还着重指出“理论不能结合实际就要落空”的辩证关系。 “人们一定会开始星际航行” ——指明航空科技的方向 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此时的国防科技事业百业待举,亟需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自然首先考虑的就是学校。 1956年8月,华航全体教职工、家属及学生约5000人分批西行,抵达西安。他们放弃了南京相对优越舒适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奔向条件艰苦的大西北,以“热爱祖国、顾全大局、艰苦创业、献身航空”的华航西迁精神,扎根西北、无私奉献、弘扬传统、再度创业,成为西部大开发的先行者,华航西迁西安后更名为西安航空学院,自然吸引了钱老的重点关注。 1957年6月,钱老为西安航空学院师生题词 1957年6月,钱老为西安航空学院师生们题词,指出星际航行是航空科技的方向;今天回顾来看,这是巧妙暗示要搞运载火箭、需要这方面的人才。1958年西北工业大学开始为国家培养航天方面的人才,并于1959年正式成立宇航工程系。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因院系调整西工大宇航工程系面临撤并风险,也是经由钱老多次襄助得以保存。据陈士橹院士(1960年的宇航工程系主任)生前回忆说:“就是钱学森老师的支持,宇航工程系才得以保存下来,直到后来发展壮大成为现在的航天学院!” 西北工业大学也因此成为国内高校中唯一的自开办航天专业以来就没有中断过的学校。从这里走出的 7000 多名航空航天领域的高级人才,见证了我国航天事业由弱变强的创业之艰。 听党的话,埋头苦干、发愤图强”——永葆赤子之心 1957年10月西北工学院和西安航空学院在西安合并成立西北工业大学;1970年哈尔滨工程学院航空工程系整体并入西北工业大学。 20世纪60年代,是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这时也是我国遭受3年自然灾害,全国人民生活十分困难的时期,“那是个连吃饱都成问题的年代……”。1962年,西北工业大学62届本科生即将毕业,钱老又发来了情深意重的题词,鼓励师生们“听党的话,埋头苦干、发愤图强,为实现祖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科学技术事业而奋斗!” 此外,钱老多次与西工大教师书信往来,鼓励姜长英教授“将《中国航空史》出版流传,教育后代”;肯定傅正阳教授“你们对研究生培养的做法我很赞成”,支持教师进行研究生教学改革。钱老留给西工大人的思考和创新,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铭记。 与姜长英教授的通信: 与傅正阳教授的通信: 西工大也有很多新中国不同科技领域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如今,他们渐渐离我们远去…… 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我国航天事业和航天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著名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陈士橹逝世…… 2018年1月9日,曾主持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设计定型的机载火控计算机,成果受到周恩来总理检阅,获得“建国功臣”纪念章,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康继昌逝世…… 2018年7月30日,我国凝固科学与技术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国际著名物理冶金学家、教育家,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周尧和逝世……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老一辈大师的精神将激励着新一代西工大人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新长征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建功立业新时代! 来源|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丨郭肖 审核丨付怡 责编|刘建平